8月10日,在唐山師范學院產教城融合項目遷西谷子雜交種植示范推廣基地里,一片上“栗”下“谷”立體套種的壯觀豐收景象映入眼簾,干凈碩大的板栗包掛在枝頭,一株株長達30厘米長的谷穗,飽滿,豐盈,訴說著成熟的喜悅,成為遷西縣東荒峪鎮板橋村的一道亮麗風景線,這些得益于唐山師范學院產教城融合項目——唐山師范學院/遷西縣政府校地合作項目推出的一種栗谷立體套種的新模式。
這一項目是由唐山師范學院生命科學系劉正理教授帶領研發團隊在遷西建立的校地合作示范基地推廣種植適合北方氣候的耐蔭型栗谷立體套種技術。劉正理,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省管優秀專家,河北省“三三三”一層次人才,從事谷子科研三十余載,曾育成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冀谷27、冀谷28等國審超早熟新品種,在壩上等高寒地帶種植正常成熟,將我國春、夏谷種植界限分別向北推移197公里、153公里,拓寬了谷子種植區域。
栗谷立體套種項目占地300畝,該項目地順利開展得到了遷西縣農業農村局、工業信息化局等部門的大力支持與協助。遷西是唐山北部板栗主產縣,板栗種植面積80萬畝。而紅蜘蛛等害蟲侵蝕造成板栗減產成為困擾農民的一大難題。與此同時,隨著板栗樹齡的增長,因樹冠茂盛而造成陽光的遮擋,導致樹下其他作物難以正常生長,而劉正理教授正是看到了種谷子對栗樹的好處,在育成唐雜谷56950、唐雜谷12902等耐蔭型谷子雜交種的基礎上,發明了栗谷立體套種種植模式,利用這些耐蔭型雜交種葉片粗蛋白含量高,單寧含量低且蠟質層厚能吸引紅蜘蛛等害蟲吸食,自身產量損失很小的特點,從而降低對板栗的危害,實現了板栗谷子的互利共生。
劉正理教授站在谷子地頭,面帶微笑地介紹說:“在沒有這項技術之前。這些板栗樹底下是雜草叢生,病蟲害嚴重,板栗質量下降,壞果率逐年上升,嚴重影響了板栗品牌。難以實現綠色無公害生產,我就想到用栗谷套種的這種方式,既能來消除紅蜘蛛危害,還能實現綠色無公害生產。”
這樣每畝果園可增產谷子280公斤左右,且能夠降低紅蜘蛛等害蟲對板栗的危害,每畝果園可增產好果20公斤,增收850元左右,實現了樹下土地的有效利用,為解決林糧、果糧爭地問題,提供了一條可行的途徑,切實幫助農民實現產得更好、品質更優,增加了農民的產量和實實在在的收益。
剛剛從田間忙碌完的漢兒莊鎮楊家峪村的老農陳玉儒難掩豐收的喜悅,一邊指著30年樹齡的栗樹林,一邊擦去額頭的汗水,滿臉笑容地說道:“以前這個樹下啥都沒有種,就這么荒著,今年劉教授推廣新品種谷子,我們起初也不信,就每家勉強只種了一小塊。”
年初,劉正理教授團隊在向當地百姓推廣這一技術時,大家還是抱著懷疑的態度,如今,劉教授的發明讓農作物的產量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也就提高了,農民們對待劉正理教授的態度也改變了。“原來不種糧食,什么也沒人管,通過種谷子、除草,這個栗樹還能增產,你看這長勢太好了,后悔種少了,少說畝產五六百斤也是有的,這都是額外的收入,明年肯定要多種些面積。”陳玉儒一邊向劉教授請教著農學知識,一邊暢想著明年的種植計劃。
2021年7月,唐山成為河北省唯一入選國家第一批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唐山師范學院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及優勢,協同創新,積極推進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基礎教育發展,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目前,唐山師范學院生命科學系產教城融合項目之一:谷子雜種優勢利用及相關基礎研究方面已取得了較大進展。“這個技術已經過國家權威查詢單位——中國農科院科技信息中心查詢,八個方面的技術是國內外未有文獻報道,都是屬于首創。”劉正理教授自信地說到。據了解作為唐山師范學院產教城融合校地合作項目的主要內容,這些品種目前在全省已推廣50余萬畝,2022年在遷西縣落實谷子示范面積300畝,其中大田平播130畝,栗谷立體套種170畝,通過培育耐蔭型谷子新品/雜交種,實現綠色無公害生產,為產教城融合發展和農民致富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已成為將高等教育優秀科研成果轉化為提升當地百姓經濟收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地的源動力。
(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