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国产影视影视基地抢先看,三上悠亚资源在线观看_1080P在线观看完整版

首頁 > 師院要聞 > 正文

副院長客紹英作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輔導報告

發布時間:2013-10-24 瀏覽次數: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結合本學期的中層干部培訓工作,20131015日下午,副院長客紹英在音樂樓報告廳為全體中層干部作了一場題為“結合我校定位談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學科建設”的輔導報告,黨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李嘉惠主持了報告會。

客紹英副院長先簡要介紹了我國本科院校設置的基本情況。她講到:學科建設是高等學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也是高校學術地位和社會聲譽的重要標志。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生存空間和不敗之地,靠的是辦學水平,而辦學水平表現在:一是師資隊伍能否滿足教學、科研、人才培養以及服務社會的要求;二是人才培養能否滿足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要求;三是科學研究是否有創新,是否有標志性成果;四是科技成果能否轉化為生產力,能否對教育教學、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影響。而這恰是學科建設的核心內容。因此,“學校工作千頭萬緒,最根本的就是學科建設。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都是以學科為基礎的”。對如何進行學科建設她主要講了兩個大問題:

一、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的關系

1、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

學科是指知識體系或學術分類。而專業是指高等學校根據社會專業分工的需要設立的學業類別。二者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學科是科學知識體系的分類,不同的學科就是不同的科學知識體系,專業是在一定學科知識體系的基礎上構成的,離開了學科知識體系,專業也就喪失了它存在的合理性依據。

專業寓于學科當中,學科是專業的支撐平臺,強勢學科形成了,相當于某個學術方向的專業設置就會自然形成。所以“如果拋開學科建設,單純地強調專業建設,這樣的專業建設,到頭來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不可能持續健康發展”。

2012年前我校學科建設是在二級學科上建設的,每個學科設3-5個學術方向,基本局限于某個院系。第二輪學科建設為了拓展學術方向,推進學科交叉及孵化專業,已經全部調整為一級學科(專業類)建設,每個學科3-5個學術方向相當于3-5種專業或其他可備做專業,學科方向鼓勵跨院系合作。

2、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地方本科院校強調教學為中心,而本科教學是基于研究性的教學。學科建設是以科學研究為主要內容的,高校學科建設的目標是通過學科成果帶動教學和人才培養水平的提高。第一是為教學提供豐富的、高質量的教學內容、先進的實驗手段。第二,學科建設的成果還能轉化成具有本土性、本校性的特色課程資源,保障課程的生命與活力,從而使精品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一個學校特色人才培養,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通過優質特色教材、特色課程的開設來提升的。此外,抓學科建設,以學科來統領教師,讓每位教師都能認識到自己所屬學科,所屬研究方向,所屬學術團隊,才能進行專業教學改革和課程設置,才能引導學生構建系統的知識面,實現人才培養指標的提高。

我校在近幾年有意識地引導教師一一歸隊,明確各自的學術方向并穩定下來,同時在項目評審、職稱評聘、評先評優等活動中有針對性的落實,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3、學科建設與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是學科建設的核心,只有首先實現師資隊伍建設的蓬勃發展,才能使學科建設有重要的人力支撐,有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條件。地方高校應該始終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加強高層次人才培養及引進工作。反之,只有通過學科建設,才能圍繞學校的發展目標,按照優勢、特色學科建設要求,有計劃、分步驟、有側重地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構建起層次鮮明的培養以及人才引進機制。

二、學科建設的原則和路徑

1、遵循原則

1)適應發展原則。一是要適應師范院校的目標定位,教師教育和教育科學仍然是師范院校有比較優勢的傳統學科。二是要適應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地方院校必須面向、適應、融入地方,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得到地方的支持和認可。

2)重點突破原則。優化資源配置,采取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策略,突出重點,凸顯特色,不搞全面出擊。重點建設優勢和特色學科。

3)系統聯動原則。學科建設牽涉到教學、科研、人事、招就、國資、財務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因此學校對待學科建設必須有系統觀念,除教學單位外,需要相關職能部門統一協調,形成合力,共同奮斗。

2、發展路徑

1)培養學科(學術)帶頭人,加強學術梯隊建設。學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其關鍵就在于學科(學術)帶頭人以及學術梯隊。

我校作為新建本科高校,一方面,由于歷史發展原因,師資隊伍中中青年教師占絕大多數,缺少高水平,有影響的學科(學術)帶頭人的引領,地方院校又有明顯的區位劣勢,引進高水平的學科(學術)帶頭人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我們要加大引進學科(學術)帶頭人的力度,或返聘一些高校退居二線的老專家、學者,同時重在培養,明確并落實具體措施,鼓勵各類優秀教師在其他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各層次企業進修、兼職培養研究生或聯合攻關科研項目,或者直接深入縣區掛職培養,從而鍛煉能力,積累經驗,提升層次。真正實現“用好現有人才,留住關鍵人才,引進急需和頂尖人才,儲備未來人才”。另一方面要著力加強學術團隊建設,逐步形成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合理的可持續發展的學術梯隊。我們長期以來缺乏多學科、多人合作的團隊協作攻關能力,難以爭取到高層次、高經費的科研項目。因此,“十二五”期間,我校依靠相關的管理制度,以項目為依托,重點培育學科(學術)帶頭人,打造學術團隊,營造優質的學術文化和制度文化。通過學科建設,力爭培養幾名省內外有影響力、有話語權的學科(學術)帶頭人,打造幾支有生命力、戰斗力、創造力的學術團隊。

2)調整學科結構,發展優勢特色學科。我校應結合社會發展和目標定位,挖掘自身的優勢和特點,整合資源,選準突破口,適時調整學科結構。注重兩點:一是注重繼承發展。從師范院校傳統強項出發,保留和加強傳統師范類學科。二是注重特色發展。優勢是相對的,特色就是絕對的。地方普通院校要在激烈的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必須與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對接,以開發地方的人文資源、自然資源和著力解決地方支柱產業發展、傳統產業改造和地方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為重點,尤其是在建設一級學科下的某個學術方向時,要在打造特色上做文章,依托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能,調動企事業單位積極性,匯聚合力,共同推進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彰顯地方應用特色。真正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

目前我校有必要根據學科定位,謀劃培育校內的“協同創新中心。”

3)凝練學術方向,培育優秀科研成果。學科團隊組合在一起時,就必須在院系負責人和學科帶頭人的帶領下,組織學術骨干深入研討,結合優勢和特色,有意識地發展和凝練3-5個學術研究方向,鼓勵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合作。學術方向一旦確立,大家就要團結協作,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的開展工作;就要發揮團結攻關精神,力爭早出成果、出優秀成果。學科建設成效的一個突出指標就是學術成果。學術成果的實現應該是立體的多極形式,主要體現在科研立項、課題經費、發表的專著教材和高水平論文、發明專利以及各類成果的獲獎等。學科建設的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在上述諸方面得到全面可持續的發展。

同時,更應該體現在科研成果的轉化上(包括轉化在課堂、轉化在人才培養、轉化在為社會服務上),真正實現政產學研一體化,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的辦學影響力。我校出臺的科研成果獎勵辦法以及關于縱向、橫向項目的管理辦法等極大的推動這項工作的開展。

4)加大制度建設,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良好的學術氛圍主要包括積極創新、崇尚科學的學術研究環境,以及一套科學有效、嚴謹、全面的制度體系。而強有力的制度保障也是學科建設工作得以順利進行并取得成績的重要條件。因此應在以下四個方面著重開展工作:一是統籌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的關系,充分發揮教師尤其是高職稱、高學歷教師的學術參與作用。二是建立科學的學科建設管理機制,加強對學科建設的項目化管理。不斷完善量化評價指標,使之更加實用、便捷、清晰。三是打破部門、學科之間的壁壘,構建適于推動學科交叉與融合,重點帶一般,部門協調聯動的管理體制。四是建立及時有效的考核評估機制,加強對學科建設的中期檢查和驗收評估,繼續實行滾動建設的動態競爭,爭取通過三年的重點建設,使我校的學科建設水平及成果達到行業一流、省內先進,尤其省重點發展學科各項建設指標力爭達到和超過碩士授權方向的要求。

客紹英副院長最后說,學科建設或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工作是我們作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實施質量工程,不斷促進教育教學質量提高所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它是學校發展的助推器,也是學校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三上”的重要措施之一。說它是學校的龍頭工作實不為過。

客紹英副院長的報告既有較強的理論性,又有一定的實踐性,對我校的學科建設工作總結了取得的成績,分析了存在問題,明確了發展目標,制定了相應措施。對我校今后做好學科建設工作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辦公室  宣傳部)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