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深入宣傳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的感人事跡,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大力弘揚孝老愛親的優良傳統,推進校園道德文化建設取得實效,2013年10月21日,校團委邀請中國十大孝心人物王希海來校作了一場生動的報告會。
“現在有些人以為錢是最重要的,其實人的生命才是最寶貴的。父母給了我生命,所以我要全力以赴地保護他們,讓他們幸福地度過晚年。只要父母活著,就是給我們報答的機會。”在會議中心,已經五十多歲的王希海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著一個個感人的孝敬父母的事例,現場師生無不為之感動。
王希海,遼寧大連人,1980年,父親因腦出血成了植物人,母親體弱多病,弟弟又患有先天性肢體殘疾,不能就業,家庭的重擔落在了當時年僅23歲的王希海肩上。他毅然放棄了去馬來西亞工作的機會,又跟單位請了長假,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父親26年。當時他就發誓:一定要讓父親活到80歲,而這一愿望在他的努力下實現了,植物人父親活到了82歲。
“孝道不是講的,是要用心做的。父母給了我們生命,要知道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要敬愛自己的父母,不要給自己留下遺憾,更不要讓父母帶著遺憾離開我們!”王希海用最質樸的話語和最簡單的道理給大家上了生動的一課。
在報告會結束的時候,來自經濟管理系13級社會工作專業的于曉丹這樣說:“今天有幸聆聽了王希海老師事跡報告會,讓我受益匪淺,以后會好好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生活,多幫他們做些事情,不讓他們為自己擔心。”
最后,團委書記劉金玲總結道:“王希海老師用實際行動給我們詮釋了孝親敬老的傳統美德。”她還表示孝敬長輩的方式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不盡相同的,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首先應該從小事做起,從生活中的點滴事做起,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其次,我們還要理解父母的辛苦,也要理解父母的苦心,做為在校學生,父母最大的心愿還是希望我們每一個人能夠學有所成、學有所獲,積累做事經驗,增長能力,將來能夠在社會上立足,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為社會作出貢獻,當然也只有這樣,才能有能力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團委 劉繼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