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国产影视影视基地抢先看,三上悠亚资源在线观看_1080P在线观看完整版

首頁 > 師院要聞 > 正文

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巡禮|教育學院

發布時間:2025-10-20 瀏覽次數:

教育學院

立德樹人,三全育人

教育學院基本情況

教育學院前身為創辦于1984年的唐山師范專科學校教育理論教研室,2000年更名為唐山師范學院教育系,2011年與基礎教育部合并成立教育學院。學院現有小學教育、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教育技術學、科學教育及應用心理學6個本科專業,以及小學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授權點,有專任教師65人,含高級職稱教師37人、教授6人、博士19人。

學院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從專業人才培養邏輯布局育人的價值內涵、把育人價值內涵內生為課程育人內容,開展以理想信念、師德師風、科學道德、學風建設為主體的思政教育工作,強化師范生價值引領,將教育家精神融入育人全過程,充分發揮四個課堂的聯動功能,形成了“重師德、厚師情、強師能”的育人特色。

本科教育教學思路、舉措及亮點

學院堅持推進“五維一體”黨建引領發展工程,明確了“黨建引領-制度保障-全員參與-追求實效”的建設思路,以“常規工作抓質量、亮點工作育特色”為目標,強化頂層設計、精細育人過程,以黨建引領核心工程、教育教學質量工程、師資建設強師工程、科研創新攀登工程及學生發展護航工程為核心,全面推進學院高質量發展。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凸顯價值引領

一是專業建設沁潤道德培樹。學院系構建了“黨委統一領導、教學辦牽頭抓總、學工辦聯動實施、課程團隊落實”的四級道德養成組織保障機制。明確以“傳承教育家精神,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為目標,以“熱愛教師崗位、認同教師身份、踐行師德規范”為內涵,從“認知-體驗-實踐”三個層面入手,完成“育德-悟能-踐行”三個模塊課程與活動設計,以潤物細無聲的隱性方式實現價值引領,形成將道德培樹教育沁潤學生培養全過程的實踐路徑。

二是課程思政引領價值塑造。充分發揮課堂育人主陣地作用,在各門教師教育課程建設中切實做到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學全過程,深挖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政育人功能,形成了直面教師課程思政痛點、以社會需求為驅動、以協同育人為理念、以學生個性化發展為導向的“雙師協同-全程融通-多元評價”教師教育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創新路徑。

圖片三是“五種精神”強化育人實效。為構建“三全育人”大格局,教育學院以“五種精神”強化育人實效,積極推動校內外教育資源深度融合,將第二課堂打造成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思政育人高地。學院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系統謀劃第二課堂活動,使其與第一課堂理論教學同頻共振、相得益彰。通過精心設計系列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實踐項目,引導學生在親身體驗與躬身實踐中,將抽象理論知識內化為堅定價值認同與自覺行動準則,最終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助力學生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

在“五種精神”育人實踐中,教育學院精心設計了系列主題活動,形成“實地感悟—精神淬煉—成果輻射”的完整育人鏈條。學院組織學生走進“當代活愚公”精神發源地沙石峪、“窮棒子”精神誕生地西鋪村,在實地研學中觸摸紅色印記,體悟艱苦奮斗的精神內核;通過徒步前往大釗公園、唐山抗震紀念館,既磨礪學生意志品質,更以沉浸式場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深化精神認同。在此基礎上,學院推動學習成果轉化,選拔優秀學生組建宣講團,面向本地小學系統宣講大釗精神、開灤工人 “特別能戰斗”精神等唐山五種精神。這一系列活動將思政教育從校園小課堂延伸至社會大課堂,讓學生在行走中感悟精神力量,在宣講中實現自我升華,有效堅定了理想信念,顯著提升了思想道德素養。

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穩中求質

學院落實認證主線,堅持“學-調-鑒-定-論”五步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對接基礎教育師資需求設計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對接基礎教育崗位需求設計畢業要求、對接畢業要求優化課程體系與教學環節,以課程模塊化設計凸顯專業人才培養的方向與特色,建立健全人才培養質量保障機制,全面保證人才培養體系的合理性、有效性和時代性。

以崗位能力為導向構建實踐育人體系

學院厚植師范底色,將理論教育與實踐養成有機結合。

一是實施“五段十項”教學競賽。成果直面基礎教育一線需求和改革趨勢,根據教師成長發展的基本邏輯,以第一課堂教學為抓手延伸設計相關教學技能競賽項目,形成了“基礎賽段-拓展賽段-發展賽段-核心賽段-提高賽段”五個賽段,每個賽段承擔不同的教師崗位能力訓練與考核,四年貫通、層層遞進,形成了對新手教師必備技能的全覆蓋,實現了與基礎教育一線需求的全領域無縫對接。

圖片二是踐行“五育并舉”課程與活動體系。為落實“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求,成果建立并逐漸完善了以德-智-體-美-勞為主線的課程與活動設計,形成了課內學習與課外活動的互融互補。啟動“知行大講堂”等面向學生的學術交流活動,邀請各行各業領域專家進校園,實現了校內教師和校外專家協同育人格局,助力學生開拓學業視野、豐富人生體驗。

圖片三是推行能力導向的學科競賽。學校秉承“專業化賦能、競賽促發展”的賽事培育路徑,實施“課程-項目-競賽”融合性培養,創設“真實問題引入任務、真實場景結合需求、真實設備提升技能,真實活動開展科創”的四維活動進程,形成學生、教師、企業多方參與的“資源協同、激勵協同、過程協同、人員協同”科教融合育人機制。

圖片四是三習課堂實踐育人功能全面深化。根據學生實踐能力提升內生邏輯,構建以“基本能力訓練-職業體驗訓練-實踐整合訓練”為主線、貫通四年的“見習-實習-研習”新模式。在此過程中,遵循“基本能力訓練重技能、職業體驗訓練重應用、實踐整合訓練重標準”的基本原則,合理設計各個階段的活動項目,形成了“前后銜接、分層遞進、逐級提升”實踐育人理路。

以情懷涵養為支撐打造志愿服務新場域

一是以品牌志愿服務涵養教育情懷。學院組織實施“一專業一特色”志愿項目工程,建立“長期志愿服務+定期志愿服務”的組織模式,形成了以“青影在線——自閉癥陪伴式教育干預服務”“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個家——殘障兒童菁菁校園融合項目”等為核心的“以愛助人”志愿服務板塊;以“心理輔導公益活動”“農村務工子弟教育幫扶活動”等為核心的“以心暖人”志愿服務板塊;和以“科技志愿服務”“愛國主義教育宣講活動”“校園安全宣講活動”等為核心的“以文化人”志愿服務板塊。豐富多彩的志愿服務,引領學生以專業所學和服務回報社會,涵養深厚教育情懷和專業自信,獲得良好社會反響,形成多層次傳播矩陣。

圖片二是以基礎教育名師講堂提升職業自豪。學院整合校內外資源、充分發揮區域基礎教育名師的示范作用,自2022年開始實施“全國道德模范進校園”“基礎教育名師示范課”“師德報告會”“優秀校友回校園”等系列活動,形成了“學院-專業”二級活動機制,邀請了百余名基礎教育名師重回大學講堂,以他們的工作經歷和感悟給學生樹立榜樣示范作用,潛移默化提升職業自豪感。

取得的成效

2022年以來,2人被評為省級教學名師,教育技術學專業和小學教育專業獲批省一流本科專業,學前教育、應用心理學專業獲批省級優秀教學基層組織,教育技術學核心課程教學團隊、教師教育核心教學團隊分別獲批省級優秀教學團隊,4人次在省級教學大賽中獲獎,3人獲校級教學大賽一等獎;完成省級教改立項11項,省級科研立項5項,市廳級立項79項。

在教育學院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學院向社會輸出了大量優秀畢業生,他們工作在基礎教育教學工作第一線,具有高尚的師德情懷、扎實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嫻熟的教學技能,迅速成長為能夠站穩講臺、站好講臺基礎教育優秀師資,成為教育學院最有號召力的育人名片。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