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高清国产影视影视基地抢先看,三上悠亚资源在线观看_1080P在线观看完整版

首頁 > 媒體師院 > 正文

《唐山勞動日報》——點種百年 已是花開遍地 走進大釗故鄉(xiāng)(下)

發(fā)布時間:2021-02-19 瀏覽次數(shù):

“三姐夫,聽說你在北京當大學教授?”

“嗯吶。”

“那教授,平時都干啥?”

“點種!”

“三姐夫逗我呢,點種那不是我們莊稼人干的活嗎?”

“我點的,是不一樣的‘種’。”

春節(jié)期間,在唐山市樂亭縣李大釗故居,李大釗故居管理處副主任、李大釗夫人趙紉蘭弟弟的孫子趙書明,用濃濃的鄉(xiāng)音還原了這段100多年前的對話。

那是1918年或1919年夏天,身為北京大學教授的李大釗,回老家過暑假時,與一位妻弟聊的家常。

新中國成立后,樂亭縣第一中學師生訪問李大釗故居時,這位親戚無意間談及此事。

沒想到,老師聽后激動起來,提議全體學生起立:“同學們,李大釗同志點的‘種’,就是革命的種,共產(chǎn)主義的種!我們要讓他點的種,在我們心里開花結果!”

百年已是風雨兼程,百年正是風華正茂。

如今,這位“三姐夫”點下的“種”,已經(jīng)收獲了超過9000余萬的共產(chǎn)主義追隨者。

歲月流轉。百年光陰,寫就一段歷史的傳奇——

在故宮博物院的東北,有一座用紅磚砌筑、紅瓦鋪頂?shù)慕ㄖ_@里,寧靜與力量共生。

1920年初,陳獨秀和李大釗相約建黨。當年3月,共產(chǎn)國際代表來到北大紅樓,介紹了十月革命和蘇維埃各項政策,使中國人看到了新型社會主義社會的輪廓,對世界革命燃起了信心。李大釗說:“我們這些人只是幾顆革命種子,以后要好好耕作,把種子栽培起來,將來一定會有收獲的。”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在“栽培種子”上,李大釗十分關心新思想的傳播和青年的培養(yǎng)。

“學校造人才為改造社會,讀書為做事不是為做官”,時至今日,大黑坨小學依然將這副對聯(lián)奉為校訓。

李大釗年幼時,大黑坨小學所在地還是華嚴寺。李大釗眼看著村里人常到寺里燒香祈福,可是窮人還是照樣窮,并沒有被保佑。

回首近代中國史,在探索救國圖強的道路上,君主立憲制、封建帝制、總統(tǒng)制等各種政治體制輪番登場,但是夢想一概幻滅。那么,中國人民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離家求學后,李大釗開始逐漸接觸馬克思主義。特別是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fā)后,他更是以極大的熱情和敏銳的眼光,認為馬克思主義才是“拯救中國的導星”。

農(nóng)村人要想翻身過上好日子,就得有覺悟,要讓子孫后代接受新思想。懷揣著理想,1919年,李大釗利用放寒假回家的時機,挨家挨戶給鄉(xiāng)親們做工作。

在他的力促下,華嚴寺被改造成學校。開學那天,熱鬧非凡,鄉(xiāng)里鄉(xiāng)親都興奮地把子女送來。李大釗也很激動,親手題寫下那副對聯(lián)。

對聯(lián)的背后,是李大釗濃濃的家國情懷。中國共產(chǎn)黨人,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民族和億萬人民的命運緊密相連。他們,視這樣的責任為使命。

2021年春節(jié),萬家團圓的燈火亮起,薄雪中的街道格外清冷。而在大黑坨村口的簡易彩鋼房里,村黨支部書記楊曉波為疫情防控而堅守:“咱村里安全,大棚里的果蔬就好賣,老百姓才好過個安生年!”

昏暗的燈光下,楊曉波的臉色泛黃。他被檢查出患有肝癌,

已做過9次手術,“可是,既然組織相信我,大伙兒支持我,我就得負起責!”楊曉波向村民隱瞞了病情,默默轉讓了自己經(jīng)營多年的兩個溫室,以便騰出更多精力來工作。

時空變幻,惟精神永恒。在李大釗的故鄉(xiāng),信仰之光始終照耀著前行的路。

“以青春之我,創(chuàng)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唐山一中校園內(nèi)李大釗塑像背后,雕刻著其所著《青春》。

李大釗的母校直隸永平府中學堂,是唐山一中的前身。李大釗從這里,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播撒革命火種。

大釗點種,后人耕耘。

“大釗校友曾講,‘我以為世間最可寶貴的就是“今”’。”新年伊始,唐山一中黨委書記、校長王衛(wèi)國就向全校師生致以新年獻詞,“只有善待今日,在自己喜歡的領域耕耘,才會構建美好的人生。”

嶄新的2021年,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展現(xiàn)了一幅更加美好的畫卷。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這是建黨百年來前所未有的重要關口。

百年前,李大釗曾說,“黃金時代,不在我們背后,乃在我們面前;不在過去,乃在將來。”

征途漫漫,惟有奮斗。

在唐山師范學院,大釗精神被寫入《形勢與政策教學讀本》等,作為全國普通高校教材在全校使用。“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面向未來,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理事、唐山師范學院黨委書記王英勉勵學生。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歷史的、現(xiàn)實的,也是未來的,必將在一代代的接力奮斗中變?yōu)楝F(xiàn)實。

在唐山市中心,新華道與建設路交叉口東南,坐落著一個唐山人都熟悉的地標——大釗公園。公園西門附近,大釗半身花崗巖雕像高高矗立。

雖然春寒料峭,依然有不少市民帶著孩子前來游玩。駐足凝望雕像,有孩子不禁好奇:“大釗爺爺?shù)募绨颍瑸樯短貏e寬呢?”

這時,家長就會告訴下一代,這象征著大釗爺爺“鐵肩擔道義”的志向。背后的油松、側柏,則是他萬古長青精神的化身。

在雕像中軸線四周,配植了不少品種的常綠樹和花灌木。正如李大釗播下的種子,在他鮮血的澆灌下,已花開祖國大地。

(發(fā)布于《唐山勞動日報》2021年2月19日第1版

http://szb.huanbohainews.com.cn/tsldrb/html/2021-02/19/content_216368.htm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HTML5 canvas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