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疫情的發展牽動著生命科學系師生的心弦。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生命科學系全體師生積極響應學校黨委的號召,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在這次疫情防控中,全系黨員教師帶頭捐款,教工黨員積極參加社區“雙報到”,400多名學生通過紅十字會、支付寶、基金會等各種形式捐款獻愛心,近100名青年返鄉大學生志愿到村委會報到,投身到防疫一線戰斗中去。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
生科系黨員馬艷芝教授2月3日至9日不畏嚴寒、暴雪和疫情的蔓延,連續7天志愿值守在吉慶里社區,檢查記錄進出社區人員、車輛,協助社區人員搭建公共設施、警戒設置等,并進行新型冠狀病毒預防相關知識科普,切實為小區居民“保駕護航”,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助力疫情防控阻擊戰。暴雪中她手握體溫槍在小區入口一守就是幾個小時,雙腳凍紫了,雙手握不住筆了,嘴凍得說不出話來了,依然堅守不退縮,社區人夸她是細心貼心的“后勤兵”。每當社區讓她換班休息的時候,她總說:“我不累,我一定要守好家、護好院,盡到社區黨員的一份責任。”2020年的正月十五,她主動請纓,放棄團圓,堅守在社區門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黨員的赤誠之心,成為社區戰“疫”的模范標桿。

防疫期間社區里最美的“串門人”
喬永旭、劉凱、馬麗貞三名生科系教師黨員同住祥榮里社區,在疫情防控關鍵時期,積極落實黨員社區“雙報到”活動,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三名黨員教師不畏嚴寒,多次克服自身困難與社區工作人員一起奔走在社區里張貼疫情通知,走訪住戶,全力排查本小區的居住人員情況。他們共張貼近2000份疫情通知,幫助社區電話摸排住戶200多家,走訪住戶200多戶。他們用行動踐行著“溫暖人社”,用擔當、責任和勇氣撐起了社區疫情“防控網”, 成為這個冬天社區里最美的“串門人”,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初心和使命,做到了哪里有疫情,那里就有黨員的先鋒引領。

學子志愿服務顯擔當
黨旗所指,團旗所向。疫情期間,在我系團總支的正確引導下,多名學生主動投身防疫一線工作,做最美“逆行者”,在抗疫戰場上書寫著莘莘學子的報國志。
生科系19生物科學學生崔洋洋在疫情爆發的第一時間報名參加吉林省青年防疫志愿者活動。一開始,崔洋洋的父母出于擔心并不支持她參加這個活動。可是時間不等人,疫情更不會原地等待。崔洋洋堅持表達自己的志愿與決心,以擔當說服父母。從1月29日正式到松原市共青團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委員會報道工作至今,她主要負責整理登記所有志愿者的信息,合理安排分配志愿者所需物資,保障一線志愿者的安全。為了號召更多人參與志愿活動,崔洋洋也加入了防疫宣傳視頻的錄制工作,用攝影機來記錄下志愿服務的一幕幕“小美好”。由于工作繁忙,崔洋洋連續吃了八天泡面,但她毫無怨言。她說這就是青春最美好的樣子,每天都過的充實而且富有意義。
18生物科學班學生楊穎家住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趙各莊鎮李各莊村,她的父親是該村的村醫。疫情發生后,她和爸爸每天5點起床,6點準時到達診室,打開診室紫外線消毒燈,噴灑酒精,給門把手開關消毒。因每天都要長時間佩戴口罩和手套,每晚到家摘下手套時,她的手被汗水泡得發白,臉也被口罩勒出一道道印記。爸爸問她,后不后悔和他一起堅守陣地。楊穎堅定地告訴爸爸:“我不后悔,相比于馳援武漢的英雄們,我受的苦是最輕的!” 她和爸爸為村中的防疫工作小組捐款200元、捐出口罩200個。每天志愿為村民測量體溫,發放口罩,在村口值守、義務在村里街頭巷尾“巡邏”。村里的人都說,“咱們李各莊村有你們這樣的好青年,相信這場疾病很快會過去的!”村民的贊揚讓她無比感動,楊穎說,“李各莊村是我的家,保護我們的小家,便是為我們祖國這個大家庭做出了貢獻。”

伸出溫暖的手,有愛才會永恒,無窮的力量都在逆行中!相信在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全體師生共同努力,我們一定能夠贏得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勝利。
(生命科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