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五年是學校科研工作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階段。五年中,學校順利召開兩次科研工作會議,提高了全校師生對科研工作的整體認識,明確了加強應用研究,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科研工作整體思路;積極探索科研工作的發展模式,深化科研管理體制改革,充分調度廣大教師的科研工作積極性,科研成果在數量和品質上都取得了重大進展,多個領域實現了零的突破;在高水平研究論文、授權發明專利和國家級課題的強力助推下,學校在國內高校中的排名逐年提高。根據中國校友會統計、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學校2012年之前未進入前700名,2013年位列第654名,2014年位列第495名,2015年位列第443名。
一、完善制度建設,以質量為導向重新構建科研政策體系
為充分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學校不斷完善科研制度建設。在2011年第一次科研工作會議充分討論的基礎上,2012年學校制訂或修訂了《科研業績分類認定辦法》在內的六個科研工作相關文件,并正式啟用。《科研業績分類認定辦法》結合學校現有實際、兼顧未來發展,對科研業績的分類認定嚴謹科學、層次分明,體現了科研評價的公平公正原則。《科研業績量化辦法》在分類認定辦法的基礎上做到了優質高分,體現了科研工作上水平的學校意志。這兩個辦法有利于引領學校科研工作在現有基礎上一步一個臺階地提高水平。《科研成果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學校、個人在科研成果管理方面的權利與義務,確立了適合科研起步階段的“大塊給個人,小塊留學校”的成果收益分配機制。《科研業績獎勵暫行辦法》兼顧文、理平衡,明確了科研業績獎勵的范圍和實施細則,體現了優質重獎的激勵原則,2012年、2013年、2014年發放科研獎勵金額分別為103215元、225416元、287045元。學校科研獎勵金額逐步提高,激勵效果顯著。新政策的出臺,為規范科研行為、提高科研工作水平已經發揮并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2013年,正式使用科研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提高了效率,增加了透明度,減少了統計錯誤,在科研業績獎勵統計和職稱評定科研量中實現了公開、公平、公正。2014年,起草修訂了《唐山師范學院學術委員會章程》,改革和完善學校學術委員會制度;《唐山師范學院關于學術著作出版的規定》,繼續加大鼓勵出版高水平、有影響的學術論著;《唐山師范學院關于校內科研經費及論文版面費報銷的規定》,規范并加強科研經費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學校科研管理以服務為宗旨,重視管理隊伍的能力建設,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結合工作實際,切實推進建章立制工作,進一步提高了宗旨意識、大局意識,完善了工作方法、管理理念。
二、推進平臺建設,以人才為依托引領科研方向
十二五期間,學校把平臺建設作為科研工作的重點,不斷加大人、財、物的投入力度。目前,學校建設了4個省級重點發展學科(2010年應用數學、植物學,2013年應用化學、漢語言文字學),1個河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2012年城市文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基地),1個河北省高等學校應用技術研發中心(2012年觀賞及藥用植物應用技術研發中心),1個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培育基地(2014年唐山師范學院語言與文化研究中心),6個唐山市重點實驗室(2004年唐山市生物與化學新技術重點實驗室、2011年唐山市能效新技術研究與應用重點實驗室、2013年唐山市環境仿真技術重點實驗室、2013年唐山市動物營養與飼料工程重點實驗室在、2014年唐山市應用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2014年唐山市有機硅材料重點實驗室),10個校級重點學科,9個校級協同創新中心培育對象。
2012年12月,學校與河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簽約共建河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城市文化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研究基地。平臺建設進入涵蓋重點實驗室、重點研究基地、重點學科三大領域的全面建設時期。學校以綜合增長為目標,高度重視學科建設工作;以任務為導向,全力建設河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以提高學校創新能力為主線,遴選協同創新中心培育對象。
2014年6月,啟動了《唐山師范學院平臺建設簡報》工作。《簡報》由科研處主辦,各平臺輪流承辦。《簡報》常設欄目有“工作動態”“重要成果”“學術交流”,目前已出9期簡報。在推進落實工作目標、探索與交流平臺建設工作的新做法、新經驗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平臺工作促進了科研團隊建設,培育了在省內外有一定影響的科研領軍人物。在應用數學、植物學、應用化學、漢語言文字學、冀東文學等方向已經形成人員穩定、特色鮮明、成績顯著的科研團隊,藥用植物綜合開發與利用科技創新團隊2015年被評為唐山市科技創新團隊;多名教師獲得國家、省、市級學術榮譽,孫春青教授入選2014年度河北省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人選,張素鳳教授入選2015年第二批燕趙文化英才工程人選,陳艷秋等3名教師2013年被評為唐山市社科青年專家,孫立萍教授2013年獲得唐山市青年科技獎。
三、孵化科研成果,以學術增長為學校發展助力
十二五期間,學校科研工作者“以學術為本,以應用為要,以特色為先”,在國家級項目、省市級獎勵、大報大刊文章、咨詢決策報告、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舉得多項代表性成果。
發表學術論文1409篇(以科研管理系統統計為依據),學術論文的數量顯著增加,高水平論文的比例快速提高。其中B類(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C類(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D類(重要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E類(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F類(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分別有11、170、121、109、235篇。學校2010年之前論文累計有2758篇,其中B類論文和C類論文分別僅有3篇和92篇。
出版學術著作89部,多個權威出版社出版我校高水平的學術著作。其中,張素鳳教授的專著《漢字結構演變史》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2年),《一本書讀懂漢字》在中華書局出版(2012年);劉永海教授的專著《蘇天爵研究》(2015年)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石向騫等8位教師共同點校的《史夢蘭集》(8卷本)被收入冀東文庫,并在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2015年);高光新博士《<顏氏家訓>詞匯研究》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2013年)。趙競存教授的專著《唐山歷史三字經》在河北科學出版社出版(2011年);王士立教授的專著《鄧培傳》在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2014年)。
承擔各級各類項目699項,合同經費1145.56萬元;其中橫向課題24項,合同經費248萬元,社會服務能力取得突破性進展,改變了學校沒有橫向課題的歷史。2011年,客紹英教授“板藍根、北柴胡規范化種植基地及其SOP優化升級研究”實現國家科技部項目的突破,張素鳳教授“漢字結構演變史”實現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的突破;2012年,殷書柏博士“三江平原沼澤濕地“水位-歷時”閾值反演與邊界界定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突破,李永博士“漢語非結構化雙音序列的詞匯化研究”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的突破,秦丹老師“生態學視角下的教師專業發展之技術取向問題研究”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的突破;2014年,尚海永老師“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工業遺產檔案整理與保護研究”實現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突破,郭萬青老師“隋唐類書引《國語》資料整理與研究”獲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年度資助項目的突破。2013年,院外科研經費首次突破300萬元。
獲得市級以上政府獎勵112項,其中省級獎勵12項,市級一等獎7項。2013年,張素鳳教授的專著《漢字結構變化研究》取得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一等獎的突破;2012年,賈久滿、李成會取得的國家授權專利“生態營養飼料添加劑的加工工藝”取得唐山市專利獎的突破。
取得國家授權專利54項,其中發明專利25項,2項專利成果實現了市場轉化。2011年6月,賈久滿教授的 “生態營養飼料添加劑的加工工藝” 實現我校第1項發明專利轉讓,轉讓方式為獨占實施許可,被許可方為廈門惠盈動物科技有限公司,改變了學校無知識產權轉讓收益的歷史。目前,學校獲得專利轉讓收益6.3萬元; 2010年前僅有授權專利6項,其中5項發明專利。2013年實現了軟件著作權零的突破,目前已經取得國家軟件著作權29項。
取得政府領導批示的研究報告23篇,其中省級領導批示7篇。2010年前僅有一篇市級領導批示的研究報告。
廣大科研工作者刻苦砥礪的學術精神與豐碩的科研成果支撐了學校的內涵發展,實踐了科技振興、文化繁榮的時代主題,提高了學校在國內高校中的綜合排名。
四、交流合作形式多樣,以服務社會為學校爭榮譽
為營造學術氛圍,學校鼓勵學術交流。十二五期間,學校舉辦了119場文化論壇、學術沙龍、專題講座、作品展示等學術活動,邀請了美國、英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海外學者,南京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音樂學院等國內知名學者來校講學,實現了由參加學術會議到舉辦學術會議的突破。
2012年5月12日,學校與河北省社科聯聯合主辦《永平詩存》暨冀東文學與文化研討會,來自南開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山東大學等知名院校的12位專家做了主題發言,學校中文系劉博蒼、景紅錄、孫春青、王雙等幾位中青年學者也向研討會提交了自己的研究成果,這是學校主辦學術會議的首次嘗試。2013年12月7日,學校歷史系舉辦“城市·文化·經濟”論壇。論壇以“文化的視角解讀城市經濟現象,以經濟的手段整合城市文化元素”為主題,來自南京大學、南開大學的專家、唐山地方文化名人與沈芝、閆永增等教師圍繞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戰略與規劃、文化立市打造唐山文化產業品牌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文化與人力資源支撐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2014年9月17日-10月17日,學校舉辦了第一屆“城市文化論壇”,組織了6位海內外專家及多名本地的學者進行了學術交流活動。
學校鼓勵教師與企事業單位進行文化普及與推廣、科技合作交流活動。2011年5月,學校與臨漳縣科技局簽署框架合作發展協議及項目合作轉化協議;2013年12月,歷史文化與法學系與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簽訂合作意向書;2014年10月,依托河北省科技廳的支持,以豐潤鐵城坎村為基地,啟動了農村科普基地建設項目;2014年4月,學校與唐山浭酒酒業有限公司簽署了《共建科技協作基地協議書》;2014年3月,學校與政協唐山市文史委共同啟動了唐山文史大講堂。
學術交流與合作豐富了校園文化內容,開闊了師生的學術視野,探索了政產學研合作的新模式,拓寬了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路徑,提升了學校的美譽度與知名度。
此外,學校積極參加政府部門組織的的系列活動,如:唐山市科技活動周科普活動、唐山市科協全國科普日系列科普活動、唐山市科技局知識產權宣傳活動、唐山市科協專家院士進校園科普報告活動、唐山市科協年會、唐山市科協征集專家建議活動、省社科聯學術年會、省社科聯博士論壇等;支持和配合學校相關部門的具體工作,如與人事處、宣傳部、招生就業處等職能部門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了職稱評定工作、人才引進面試等各項工作。
總結過去,學校的科研工作確實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走上了可持續發展之路。但是我們也清醒的看到,與先進院校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展望未來,我們將貫徹落實中央“創新驅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戰略,在學校黨政班子的領導下,“從嚴從實”做好各項具體工作,為使學校科研工作再上新臺階而努力。